一个当代的、大众的儒学

刘又铭
总 序 本套丛书名为“中国哲学新思丛书”,意在反映中国哲学的前沿问题和最新成果。作为丛书的主编,本套丛书自然包含了我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2008年完成思孟学派的研究后,我的研究转向了荀子。孟子、荀子乃战国儒学的双峰,但二人的地位和影响却大相径庭。按照传统的说法,孟子经子思、曾子而接续孔子,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之道统,而荀子则偏离了这一儒学正统。但我在研究郭店竹简子思遗籍时,注意到子思的思想不仅影响到孟子,而且为荀子所继承,从孔子经子思到孟子、荀子,实际是儒学内部分化的过程。分化固然使儒学的某些方面得到深化,但也使儒学原本丰富的面向变得狭窄。所以,立足儒学的发展与重建,就不应在孟子、荀子谁是正统的问题上争来争去,而应统合孟荀,重建更合理、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儒学体系。所以,在完成、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一书后,我自然开始关注起荀子的研究。由于这个缘故,本套丛书中有两部关于荀学的著作,分别为唐端正先生的《荀学探微》和刘又铭先生的《一个当代的、大众的儒学——当代新荀学论纲》,这既有我个人的考虑,也说明荀学已成为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显学”。 唐端正先生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为唐君毅先生的学生,《荀学探微》所收录的文章多发表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洗礼,这些成果不仅没有失去学术价值,反而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由于唐先生的文章多发表于香港、台湾的杂志上,内地(大陆)读者检索不易,故我征得唐先生的同意后,将其有关荀学的论述整理成册,再次推荐、介绍给读者。我在梳理前人的荀学研究中,注意到港台地区的荀学研究似乎存在两条线索:一条以牟宗三先生的《荀学大略》为代表,认为荀子代表了儒家的客观精神,但存在“大本不正”“大源不足”的问题,其价值在于可以弥补孟子思想之不足。这一看法在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韦政通的《荀子与古代哲学》、蔡仁厚的《孔孟荀哲学》中得到进一步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