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的家,这样装修最简单

朱俞君
前言 越简单越好住,装修焦虑症,走开! 这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将软性、感性需求,以具体行动落实的居家书。 就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换了一次房子,这是我第八次换房子,家从原先的无印良品(MUJI)简单路线到了现在的轻美式风格。对我而言,用自己的房子来试验相当有趣,也是很多思考与领悟的来源。正因为如此,身为一位空间设计师,同时也是“自己的业主”,我总是用这两种角色去观察前来委托居室装修的客户。 他们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焦虑与担心。会担心,是因为他们认为一旦装修好之后,地板铺好、柜子装好、墙做好……所有生活功能定位好了,就再没有后悔的余地(做错了怎么办?花出去的钱追不回呀!);会焦虑,是因为不知究竟要怎么做、怎么选,才能让这一场装修战役不失败。 真的可以完全相信设计师吗?还是有备无患自己先把功课一次做齐?来找我的屋主往往都做了功课,却还是会出现以下的场景: 拿一块喜爱的建材作为装修的讨论起点,希望用于未来的家中。 拿一张局部空间照片,想象自己的家也要这样。 希望家中柜子越多越好,同时也要风格独具! 诸如以上只着眼在一个片断物件、片断思考的需求讨论,就像是随意地抓住一块浮木,那不是真正能救你的东西,最后若真的完工了,恐怕也是一个看似什么都有,但住起来总觉得少了那关键一味的家。 我其实都会建议屋主,不如掉过头来,站得高一点儿来看看自己,看看这个家,彼此之间最紧密的联结是什么?家是用来生活的,希望在这个空间里达成什么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对的开始。到那时,适当的建材会自然跳出来,最美好舒适的角落也会在过程中出现。 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是如何替此刻的家、未来的家预留一个可以变换的可能。生命情境会改变,家人会成长衰老,房子当然也要跟着人生的时间轴线同步调整。 这些年来,经过大量空间设计的试验与系统化的实际操作,我发现“简装修”是良方。通过系统化的思考与操作,只要做一次基础打底,利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