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

[德] 弗兰克·巴约尔
极权体制下的纳粹腐败和反腐 徐贲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格伦伯格在《十二年帝国:纳粹德国的社会史,1933—1945》一书中写道:“腐败实际上是第三帝国的组织原则。但是大多数德国公民们却不仅忽视了这个事实,而且还确实把新政权的人物当作是在严格地奉行道德廉洁。”纳粹是以严厉抨击和反对魏玛共和国腐败来获得道德号召力的,它“把民主即腐败的信念植入了德国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但是,与纳粹自己的腐败相比,“魏玛时期的那些丑闻不过是政体的小小污点而已”。德国历史学家弗兰克·巴约尔的《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2001年2月在德国被评为最佳图书,下简称《纳粹的腐败》)为我们充分了解纳粹的腐败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和深中肯綮的政治分析。 巴约尔在《纳粹的腐败》一书中通过揭示“政治上的恩主—门客结构”即“希特勒体制”来透视纳粹党国多样化的腐败。这个结构的顶端就是希特勒,它“将身边的人的道德败坏作为犬儒主义统治手段的基础”。巴约尔强调:“‘希特勒体制’并非凌驾于数量众多的恩主—门客结构之上,而是与其在同一个层面上共存,这些结构在纳粹体制中是横向发展的。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各省的‘诸侯’们,他们一般都控制着完善的小金库和基金会的系统,这系统既不受纳粹党总财务官的监管,也不受国家的中央权力的控制。虽然希特勒的权力足够强大,地位足够巩固,能够约束住腐败的封疆大吏们,但是元首在面对腐败问题时却非常冷漠(这很能说明问题),即便是罪恶滔天的封臣也能保住自己的位子。”不经自由民主选举的专制提拔制度必然产生这样的恩主—门客政治权力结构。这是一个复杂的权力与利益结合的网络,使得它的任何反腐努力只能取得暂时的效果。腐败越藏越深,就连有的反腐办案人员也涉入腐败,如格伦伯格所说,第三帝国腐败的特征是越埋越深的腐败和越反越腐。 纳粹的“恩主—门客结构”是当代政治性腐败和反腐研究所重视的“主管—代理困境”(princip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