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

老舍
前言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 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所以,老舍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9岁时,他受人资助进入私塾读书。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市第三中学),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24年秋,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教员。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并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老舍一生共留下八百万字的作品,多以老北京平民生活为题材,他擅长用纯熟的北京话做细致的描绘,其作品展现了地道的北京味儿。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离婚》《龙须沟》等。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1936年在青岛写成。1937年1月开始在《宇宙风》连载,引起极大反响。小说以一个老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19世纪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向人们展示了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深刻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和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老舍通过描写祥子从充满希望和斗志,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最终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意图告诫人们:在旧社会,仅凭个人奋斗想要脱贫致富、改变命运只是一种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进一步探究《骆驼祥子》,我们会发现这部作品还有更深层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