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集(第二辑):超越大限

[美] 巫鸿
13 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一个问题(1988) 我想先说明一下这个报告的目的。报告的标题是“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一个问题”,不是几个问题。我所指的是文明发展与物质文化演进的关系的问题。但着眼点并不仅在于这一问题本身。其原因一是这个问题牵扯太广,成熟的结论尚未达到,所能提出的仅是假说。二是在学术研究中,结论不过是七层宝塔的最高一层,大量的劳动要花在建筑基础和理论架构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结论往往是次要的,水到而渠成,而导致结论的三方面基础工作更有决定作用。这三方面工作是(一)材料学,即对论据的审查;(二)方法论,即由论据到结论的途径;(三)逻辑学,即论证的严密性。在任何现代学科中这三方面的工作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在史学研究中也不例外。这个说法不新,也可能人尽皆知,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往往被忽视,或难以兼顾,而所作出的结论就总会有重大漏洞。所以,我所谈的物质文化演进与文明发展关系的问题也可以看成是对这三方面基础工作反思的一个具体案例。 现代史学和人类学中占主要地位的物质文化演进理论是三期进化论,即人类早期物质文明的发展表现是一个基本模式,由石器到青铜再发展到铁器,又称为三个时代。这个模式于1836年由丹麦人汤姆森(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1788—1865年)[图13.1]提出,20世纪初人类学家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1892—1957年)[图13.2]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和完善。这个理论于20世纪传入中国后,马上获得证明,考古资料表明这三种物质文化在中国古代迭次出现,沿循汤姆森和柴尔德提出的进化程序。 图片: 图13.1 汤姆森 图片: 图13.2 柴尔德 但是实际上,这种物质文明递进的观念并不只是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打磨石器在前,冶铸金属在后,几乎可以说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所以,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卢克莱修(Tit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