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张宏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自序 为什么写“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一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有多重要? 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记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颠三倒四,他的人生显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梳理分析自己的历史,它在现实当中就会总犯错误,甚至会总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因此有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 但是,“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史书,就会明智起来,没那么简单。读史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分析。记住一堆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 然而,分析历史的规律是件很难的事情,面临着很多困难。 第一个是历史资料方面的困难。 有些国家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历史太短,资料太少,没啥可总结的。而中国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太长,资料太多,总结不过来。 确实,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商代开始我们就有史官了,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资料最多的国家,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别的不说,一套“二十四史”就有四千多万字,读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说他通读过二十四史,你最好别信。 为什么呢,因为二十四史是古文,里面有今天读者不熟悉的大量生僻字,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不熟悉的典章制度,读起来很费力。因此,假设你一天读3000字原文,不论过年过节、刮风下雨,一天也不间断,那么读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长时间?我算了一下,大约是36年。因此,除了少数的专业史学家(比如张舜徽),极少有人能真正通读二十四史。 那么除了二十四史,我们还有《资治通鉴》《史通》《通典》……都是大部头的。如果你都想通读一遍,再去总结,一辈子也读不完。 所以这是第一个困难,资料方面的困难。 第二个困难,是总结和梳理的困难。 你掌握了史料,读了大量的史书,也不见得能从历史当中获得益处,相反,还可能被历史给坑了。 为什么呢?因为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