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版)

[德] 马克斯·韦伯
图片 图片 导读:现代社会的伦理探求 王楠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堪称最知名的作品之一。甚至在学术圈外,也有许多人知晓它的大名。毕竟,身处现代社会,面对资本主义的精神起源这样的主题,人们多少都有着某种好奇心。但不得不承认,书中诸多费解的宗教和神学概念、长达数页的冗长注释实在令人望而生畏,韦伯的文笔也多有繁复错杂、迂回曲折之处,令许多读者乘兴而来,抱憾而去。 在学术圈内则是另一番景象。通常虽视韦伯为社会学大家,但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感兴趣的,可不只有社会学家。在经济、宗教、历史甚至政治研究领域,它都有着极广泛和持久的影响力。但这“影响力”,决非意指众口一辞称道追随。相反,自它面世之日起,就引发了无穷的争论和批评。同时代德国的学者和宗教界人士,少有人支持韦伯持有的“资本主义精神”观点与其宗教根源的解释。海峡彼岸的英国著名学者R.H.托尼,则责备韦伯轻视了社会现实条件对精神与思想的“反作用”。这本著作的英译者塔尔科特·帕森斯,虽称赞韦伯正确认识到价值观对人类行动的影响,但也认为它缺乏“更为老练精致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到了二战后的1960年代,在韦伯的故乡德国,学者们更是从批判官僚化、资本主义和威权领袖的视角来关注韦伯,而资本主义的“伦理”意涵早已被人遗忘了。 不过,始终处于批判的焦点,倒也意味着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总也绕不过去。无论人们是否喜欢,结果是否美好,二十世纪的历史,正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不断扩张蔓延的历史。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六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每当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时候,人们都会想起这本著作,或许正是因为,如何面对资本主义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即使在业已“发达”的西方世界,韦伯的幽灵也总是挥之不去。试举一例:在出版于2007年的《世俗时代》中,查尔斯·泰勒对现代社会精神变迁的解释与批判,仍然极为倚仗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