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

张雯 付宁
内容提要 本书在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语料库研究技术,从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面考察分析“葛浩文十部译作语料库”和“《骆驼祥子》三译本语料库”,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同时辅以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关于葛浩文翻译风格的结论,并对其翻译风格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适合所有翻译研究者、爱好者以及文学爱好者使用。 总序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学翻译研究出现了重要变化。 其一,翻译观念、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转变。传统的翻译研究以原文为中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译”“如何译得好”,目的是提出翻译标准、指导翻译实践、对翻译质量提出批评,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译文对比和评析。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更新了人们对于“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一个突破性的变化就是深刻认识到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并不是独立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语言转换行为。任何翻译都是在一定文化语境中进行的,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交流、沟通、协商。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文本,停留在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层面。从翻译选择、翻译过程,到译本的流通、阅读、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特定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文学传统、读者阅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操纵。因此,翻译是译入语文化对原文的“操纵”(manipulation),是对原文的“改写”(rewriting)。外国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已不是本源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而是打上了译入语的文化烙印而进入译入语文学系统之中,成为译入语文学系统中具有独立文学品格的新文学作品。翻译作品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空间,就获得了新的文学和文化生命。要想理解这个新生命,就需要考察该作品之译本形态及其生命基因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是如何被重构的。重构过程,既包括翻译过程之中文本层面的迻译、改写,也包括翻译过程之外的评介和解读。因此,完整的翻译研究,包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