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凤凰周刊 2015年第23期 土耳其七月反华事件始末

凤凰周刊
【卷首语】 养老产业如何走出困局? □ 周兼明 7月30日,广东高州一敬老院,一名72岁老人因口角情绪失控,杀死了另外3名老人,然后自己上吊自杀。该院住有22名孤寡老人,没有护工,只有一个院长。大多数时间,老人们都在自己照顾自己。 今年2月,湖南双峰一养老院发生过同样的血案,一名六旬护工因养老院亏损欠薪,用砖头打死了8位老人。5月下旬,河南鲁山的养老院火灾,夺走了38位老人的生命,失火原因同样是养老院管理与服务严重缺位。 近年来,养老机构发生的多起恶性事件,警示全社会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需尽快正视与反思中国养老事业的短板与缺陷。养老悲剧的一再发生,笼罩的不只是当事人和他们的亲人,也影响到现在的中年人与子女对未来的恐慌,间接影响到数以亿计的家庭生活质量、理财方向。 中国多难,刚刚解决温饱,就要面临“未富先老”。到去年底,大陆有近1.4亿的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1%。按联合国标准 ,此数据到7%,即已进入老龄社会。10年后,大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如何全面布局和提速中国的养老产业,已成为每个中国人都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历届政府都很重视养老产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李克强总理今年又提出,要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但具体落实到资金、人才、用地、运营等配套问题时,一些地方的力度和强度就发生了衰减。公办养老院价低,服务较好,但通常一床难求。在很多大城市,配套好的养老院排队甚至已排到20年后,八十高龄的老人才可能入住。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高定价的民办养老院闲置率很高。最新调查显示,大陆养老服务床位的空置率高达48%。 为何如此?从综合效益看,养老院类产业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既不会是暴利行业,也不会是短期见效的行业,更可能是问题产出比较多的行业,在中国民众习惯政府“包揽”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怕惹麻烦,对养老产业投入自然缺乏热情。 而民间对养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