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入心:重塑你的声音魅力

赵琳
前言 自媒体、短视频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声,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口,声音便能左右他人的情绪? 为什么有些歌手“唱得比说得好”——唱歌好听,说话却不好听?说话的声音需要专门训练吗? 为什么邀请来做讲座的专家明明很有思想、很有分量,但听众一开始伸长脖子听,没多久就渐渐松懈下来,求知的眼神也渐渐失去光彩? 如果说人类的思想具有能量,那么传递思想的声音,究竟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我们每天说话的声音,既平常,又复杂,研究手段越先进,似乎越不能确定已经完全理解了它——声音,难道只是空气分子在有节奏地进行物理传播吗? 如果声音是天生的,后天还可以改变吗? 微信语音、视频聊天、线上听书、TED演讲、商业演出、年会朗诵……随着声音在生活中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我们对声音美化的诉求也越来越多,而这些诉求该如何满足? 网络上,声音课程鱼龙混杂,如何进行科学训练获得成效而不致走偏? 声音美感的传递很奇妙,人对优美动听的声音有着天然的好感。而“男声女气,女声嗲气”的审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从古希腊人推崇的音乐艺术教育,到中国三皇五帝留下的先王之乐、《尚书·尧典》中舜命夔“典乐教胄子”、周代“制礼作乐”治国教民……无论中外,其目的都在于将人“美化”和“培养人融美于心灵的习惯”。音乐尚且如此,说话的声音又何尝不是呢? “一切皆流,无物常在。”目前世界上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将近6000种语言,而据联合国预计,100年后,有二分之一的语言将彻底消失,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使用这些语言的族群的历史文化也将得不到延续。浩瀚宇宙的上空,近6000种不同语言发出的声音,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另一种仪式。 每一种语言从产生到消失,要经历多少年,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当一种语言消失,声音符号不再留存于世时,这种语言可能会带走使用该语言的整个族群的思想。 “形貌莫外乎声音”,声音是你递出的一张名片,人们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