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榜名著:双城记

[英] 查尔斯·狄更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序:你的双城,我的双城记 十五岁那年的暑假,我翻开了一本随便从书架上拿出来的书。我知道谁是狄更斯,但我没想到,那本标题看起来挺平常的小说,从此改变了我。《双城记》,一个发生在两个城市的故事——一个是伦敦,一个是巴黎,对当时的我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坦率讲,童年和少年时代,不是没有被老师或者大人们鼓励着或者强迫着看“世界名著”,但是总觉得——那些“世界名著”里的故事,无论爱还是恨还是别的什么,都发生在遥远的天边。直到我遇到了《双城记》,开始神奇地觉得,这个几百年前,跨越伦敦与巴黎,在大时代的滚滚激流中挣扎出来的故事,是与我有关的。至少它让我相信了一件事:做一个愿意为别人牺牲自己的人,未必划算,但是可以成全一种非常美的东西。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历史书上会提到的概念,占据好几个章节,需要记住的事件还挺多——感觉是一段磅礴芜杂的历史时期——这是很多十几岁的中国孩子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认知,而我,直到今天,看到这五个字,首先条件反射一般浮出脑海的,还是那个“卡尔顿先生”,是载着安然自若的他奔赴刑场的囚车,是囚车里那个与他碰巧同路的小女孩,他一路上劝慰这个萍水相逢的小姑娘,不要害怕。所有这些由狄更斯虚构出来的细节构筑成了我对于“历史”真实的感知与触碰,我不知道应不应该这样,只是,从那时起我便有了一个无法动摇的认知,每一行历史课本里的数字,后面都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死,当一个人,记得这件事,面对世界的感受,大抵会不同一些。 如果你从没看过这本书,我也不打算剧透,我想说的是,在我眼里,狄更斯是一个非常会编传统意义上“结构完整”的故事的作家,起承转合都在规定时间内发生;很多让你眼前一亮印象不错的配角都不会草草离场,经常在整个故事里起到你读到末尾才能看清的作用;故事中总有意外,但是每个意外都在情理之中;你可以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