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

[美] 索尔斯坦·凡勃伦
前言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有闲阶级作为一个经济因素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我们发现,将讨论严格地局限在这一范围内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制度的起源和演变,以及通常不被归入经济范畴的一些社会生活特征。 在本书某些部分,我们展开讨论的依据是经济学理论或民族学推论,这些依据可能多少让人感到陌生。第一章导言充分指出了这些理论前提的性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增进了解。相关理论立场的更为详尽的阐述可参见发表于《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第四卷的一系列文章:《工作本能与劳动厌恶》《私有制起源》《女性的未开化状态》。但本书的论点并未过分依赖于这些——有几分新颖的——推论,假使这些新颖的推论由于未得到权威或数据的充分支持而不为读者所信服,本书的论点也不会因此而全然失去其作为经济理论细节的价值。 本书在说明或加强论证时,优先选取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或众所周知的数据,而不是那些更间接深奥的数据。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尽人皆知的现象的意义,人们的误解空间更小。本文不仅诉诸平凡事实,对于那些庸俗现象或另一些因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隐私地位而时常免于受到经济讨论的现象,偶尔可能还会进行看似随意而不讲情面的处理。希望这样的做法不会冒犯任何人对文学或科学恰当性的认识。 书中那些取自间接来源的前提和证据,以及借用民族学的任何理论或推理文章,都较为熟悉易懂,博览群书者应该很容易追溯其出处。因此,本书未遵循引用出处和作者的惯例。同样,书中主要用于举例说明的少量引用语,通常也无须指出其来源,读者便可毫不费力地辨认其出处。 第一章 导言 有闲阶级制度最充分的发展形态出现于未开化(barbarian)文化的较高级阶段,例如封建时期的欧洲和日本。在这些社会中,人们严守阶级间的区别;这些阶级区别中具有最显著经济意义的特点,在于不同阶级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