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与大臣

[美] 白彬菊(Beatrice S.Bartlett)
彩插 图片: 作者与译者合影(2014年7月9日·北京) 图片: 图1 军机处(白彬菊拍摄,1974年,故宫) 中文版序言 本书的英文本出版于1991年。而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很高兴看到许多著述仍在引用它。更令我兴奋的是,它的中文译本将要面世,我要感谢译者付出的辛劳,更期盼着能从中国朋友那里得到对本书的意见。 我参加耶鲁大学博士生口试的时候,中国18世纪历史的所有英文研究著作只有六种,且所有作者都没有机会参考原始档案,只是利用了少量已出版的档案。我的这本书源于我的博士论文,后因有了无比宝贵的机会,阅读到保存很好的清代档案才最后定型:开始是1970年代在台北(当时美国人不能到北京进行研究),接着是1980—1981年在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当时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我及其他的美国人到中国大陆。1985年再次来北京查看了一些新近开放的满文档案。在两地,我与许多学者交流,获益良多:台北,有庄吉发、赵中孚、张伟仁;北京,有韦庆远、单士魁、鞠德源。这六位先生只是与我疑义相析、成果分享的主要朋友,还有许多朋友恕不能一一列名。 在这里,我要向中国同行致敬,他们为学习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想到中国学者能看到这个序言,我特别高兴。最重要的是,大量的档案专家、学者从事繁重的整理、编目、出版、缩微等工作,近来又将他们负责的百万计的文件数字化,以便于检索;如果接触不到这些珍宝,我们的研究定然困难重重。我们要感激的不只是今天的中国人:如果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学者—官员们认识不到需要有完备的档案,或是没有创造出完善的分类与保存体系,那么我们今天的研究将何去何从?清朝覆亡后有人想毁掉这些档案,如果不是一些人奋力抢救,那么我们今天的研究又将何去何从?我们要感谢成百上千的中国人——过去的与现在的。我在注释中引用了大量的档案,毫无疑问,它们是我研究的立足之本。西方许多学者的研究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