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从新手到总监

李志勇
前言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书籍,市面上非常多,有分模块的,有综合性的,有与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结合起来的,也有具体操作或技术层面的;有各大出版社出版的,也有作者自己找印刷厂印刷的,还有众筹的;有作为教材、辅导资料的,也有当作内部资料分享的;有高校教师编写的,也有人资从业者写的,还有非人资者的人资看法。总之,种类繁多,不一一列举。 我20多年前劳动经济本科毕业,至今仍从事人资实际工作,有国有、民营、外资等企业经历,积累了电子、机械、汽车、房产、物业、光学、艺术品、印刷等行业经验,间断从事过生产、质量、营销等工作,有多年留学考察的学习经历,聆听过多位大师的教诲之作。到现在,参加培训或培训他人已记不清多少次了,捧读过的人资书籍(包括电子书、纸质书)不下数百本,这些书的含金量、对人资实际工作的参考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不敢妄言,但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二多二少”,即:理论多、西方多;本土少、落地少。 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走到哪里都离不开“中国特色”四个字,也就是“国情”,落实到人资管理对象“人”来讲,就是“人情”,即“中国人的实际情况”,再推一步就是:信仰少、好面子、讲义气、自觉性差、不太想受约束……如此“人情”,如果我们用那些从西方舶来的理论浓缩成英文字母(比如:KPI、SWOT、X/Y等)搬到国人头上来,即使绞尽脑汁进行修改后的所谓本土化,也一样难以生根发芽,反而会四处碰壁。 现实工作中,结构化面试是不是被各位领导的自由化面试撕得支离破碎,花巨资的拓展培训是不是成了大家外出游玩散心的工具,所谓的宽带薪酬其内容是不是职位工资制的影子,不断翻新的绩效考核是不是成了短命鬼或行尸走肉,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让人资工作者或企业管理者重新审视,这些西方理论为什么难以在东方热土上有所作为。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方块字、儒家文化、父辈呵护、农耕思想、保守求稳、福利不多、侵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