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时装(中文版)

[英] 丽贝卡·阿诺德
序言 臧迎春 给这本书作序,似乎是一种缘分。 展览“恶毒的缪斯”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以“魅影:时装回眸”的主题展出时,我恰在伦敦,这个展览令我沉浸其中,印象深刻。而2004年赴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做博士研究之初,我在查令十字街校区旁的书店发现了一本书,并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去读,这本书正是时装史学家、理论家卡罗琳·埃文斯发表于2003年的著作《前卫时装:壮美、现代与死寂》,她对时装及时装史的重要解读对于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上述展览和著作在丽贝卡·阿诺德《时装》一书的开篇都被重点提及,让我顿生老友重逢的久违之感。 对于时装的认识,至今仍存在很多的偏见。有人认为,时装就是流行的、好看的衣服;有人认为,时装是身份、财富的标志;还有人认为,时装是一种扮装拟态的道具。时装是什么?从概念上讲,它是在一段时间内、在比较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很多人都穿着的流行服装。时装看起来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域性的,但实际上时装的根来自深厚的历史,而它的触角又不断探向遥远的未来。正如丽贝卡·阿诺德在《时装》一书中所作的较为透彻的阐释:“时装总是追赶着最新的潮流,可与此同时它又一刻不停地回首过去。” 时装之所以备受争议,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既可以是阳春白雪,又可以是下里巴人;既可以全球化,又可以本土化;既可以强调学术性,又可以强调商业性;既可以成为功能性强的装备,又可以成为非功能性的装饰。人们对于时装看不完整,说不清楚,既爱又恨,又难舍难分。 无疑,时装与社会、时代,与文化、科技、经济、政治甚至是军事都密切相连,是多学科交叉的一个复杂系统,要解释清楚谈何容易?每个学者的研究往往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切入,进而力图阐述整个系统的状态和运作方式。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探寻时装作为一个产业的运作方式,以及它如何连接起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社会及经济议题”的角度入手,这是一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