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和远方

程磊
图片 总序 杂志的极限何在? 这不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是杂志需要不断拓展的边界。 中国媒体快速发展20余年之后,网络尤其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使得媒体有了新旧之别,也有了转型与融合。这个时候,传统媒体《三联生活周刊》需要检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持续。 这本杂志的极限,其实也是“他”的日常,是记者完成了90%以上的内容生产。这有多不易,我们的同行,现在与未来,都可各自掂量。 这些日益成熟的创造力,下一个有待突破的边界在哪里? 新的方向,在两个方面展开: 其一,作为杂志,能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提出什么样的真问题。 有文化属性与思想含量的杂志,重要的价值,是“他”的时代感与问题意识。在此导向之下,记者将他们各自寻找到的答案,创造出一篇一篇文章,刊发于杂志。 其二,设立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记者创造的内容。 杂志刊发,是一个结果,这个过程指向,《三联生活周刊》期待那些生产出来的内容,能够被称为知识。以此而论,杂志的发表不是终点,这些文章,能否发展成一本一本的书籍,才是检验。新的极限在此!挑战在此! 书籍才是杂志记者内容生产的归属,源自《三联生活周刊》一次自我发现。2005年,周刊的抗战胜利系列封面报道获得广泛关注,我们发现,《三联生活周刊》所擅不是速度,而是深度。这本杂志的基因是学术与出版,而非传媒。速度与深度,是两条不同的赛道,深度追求,最终必将导向知识的生产。当然,这不是一个自发的结果,而是意识与使命的自我建构,以及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生产知识,对于一本有着学术基因,同时内容主要由自己记者创造的杂志来说,似乎很自然。我们需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率的杂志内容选择、编辑的出版转换系统。但是,新媒体来临,杂志正在发生的蜕变与升级,能够持续并匹配这个新时代吗? 我们的“中读”App,选择在内容升级的轨道上,研发出第一款音频产品——“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这是一条由杂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