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美〕伊丽莎白·毕肖普
你为我写墓志铭时一定要说, 这儿躺着全世界最孤独的人。 ——毕肖普致洛威尔的信 译序 “忘我而无用的专注”:地图编绘者毕肖普 一、引子 伊丽莎白·毕肖普( 1911—1979)的诗歌生涯逡巡于在场与隐形的两极。很少能举出一位像她一样的美国诗人,早早誉满天下,却在诗歌之外的一切场域保持了近乎完美的沉默。在本土,毕肖普通常被看作艾米莉·狄金森之后最优秀的女诗人。如果说狄金森生前是彻底隐形的(几乎无发表,全无文名),毕肖普却从出版第一本诗集起就陆续获得了包括古根海姆奖(两次)、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纽斯塔国际文学奖在内的各项桂冠,也曾担任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俗称的美国桂冠诗人)、哈佛驻校诗人等职位。 即使如此, 在 1990 年代的两本重要传记问世前,在书信集《一种艺术》和《空中词》经后人整理出版前,人们对她的生平所知甚少,甚至没有多少人听过她公开朗诵。 1983 年,毕肖普去世不到四年,纽约大学诗歌教授丹尼斯·奥多诺在《喧嚣的鉴赏者:现代美国诗歌中秩序的观念》一书中如此介绍她: “1911 年 2 月 8 日生于麻省伍斯特,八个月时丧父,母亲……在她五岁时被送入新斯科舍达特茅斯的精神病院。伊丽莎白再也没见过母亲。”奥多诺得出结论:“从表面看来,她的一生没什么戏剧性。”这大致代表了当时大部分读者对她的印象。 二十年的研究积累使读者对她的生平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2002 年,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托宾在随笔集《黑暗时期的爱情:从王尔德到阿莫多瓦的同性恋人生》中为毕肖普专辟一章,称在戏剧性方面“她的一生可与西尔维娅·普拉斯媲美,成为永远令人着迷的主题”。可我们不应忘记,“永远令人着迷的”首先是她的诗歌:缤纷、冷凝、节制、澄澈,从高度专注中诞生的美妙的放松,以及博物志视野下对最幽微而深刻的情感事件的聚焦。即使有着最谦卑乃至羞涩的外表,这些诗句仍指向一颗沉静有力的心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