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及其不满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译序 《文明及其不满》成书于1929年,是精神分析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集中阐述了他的文明观,将他研究生涯中从精神分析中得来的结论运用到对社会、文化的分析中,并进一步发展了本能、力比多、超我、负罪感等概念的理论。另外,弗洛伊德还在本书中涉及了宗教、政治、文化和女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文明及其不满》所涉及的内容显然超出了社会学的范围”。 弗洛伊德的文化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就开始用文学艺术作品和人类的审美活动来为精神分析提供佐证。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得到确立,弗洛伊德把研究重心转移到社会文化领域。“1912年,就在精神分析工作达到顶峰时,我已经试图在《图腾与禁忌》中利用精神分析的最新成果来调查宗教和道德的起源。接着,在后来的两篇文章(《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中,我又把这一工作向前推进了一个阶段。” 在《文明及其不满》中,为了结合历史来考察人类与文明的关系,弗洛伊德首先承认了这样的假设,即个人与人类的童年经验以及后续的发展过程都能在人的思维中得到保存。“也许我们应该满足于这样一种结论,即在心理生活中,过去的事物可能得到了保存,而不会必然遭到破坏。……我们只能坚持相信这样的事实,即在心理生活中,过去能得到保存,这是规律,而不是例外。”这样,弗洛伊德就可以在本书中追溯人类原始的生存状况,揭示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对本能的压抑,同时还能说明现代人为何能继续具备原始的本能欲望,从而形成与文明要求之间的对立。 弗洛伊德随后探讨了人类的生活目的和人类的痛苦。他认为人类的生活就是为了满足快乐原则,即满足个人对幸福的渴望。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具有两面性:“积极的目的和消极的目的。一方面,它旨在消除痛苦和不愉快;另一方面,它也旨在获得强烈的快乐感。狭义的‘幸福’只与后者有关。”但是现实世界注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