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

[印度] 泰戈尔
译序 响自秘林的芦笛 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已经有几个中译本,影响之大,可以说进入了许多读者的血脉。为何还要增加新译本?请容我简要说明一下,顺便谈谈我对泰戈尔和《吉檀迦利》的理解。 我二十来岁时读了冰心的《吉檀迦利》译文,当时把它当成爱情诗来读,和许多人一样,我曾为泰戈尔诗作中的纯粹、虔诚、爱的情感所打动。八十年代末,在厦大读研时,为了追溯这位印度诗人诗意的源头,我查阅了许多印度文学资料,除了感受到印度诗文之美外,我还隐约感受到了印度古诗的虔诚、灵秘、善感和热烈。 2002年,我无意间下载到泰戈尔自译的《吉檀迦利》英文文本,看了颇为感动,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当时,我在厦门大学英文系任教已经七年多,一门心思用在教学与英文诗歌创作上,且在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刊物上发表了英文诗作,可我并没有想要做诗歌翻译或写中文诗。2003年,我读了一部有关泰戈尔评传的英文著作,Rabindranath Tagore—The Myriad-Minded Man,可译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多才多艺的人》,看完之后,觉得国内读者对泰戈尔以及印度灵性了解不足,第一次产生了翻译《吉檀迦利》的想法。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和对文本认识的深入,我觉得有必要重新翻译这部作品。 2004年10月,我带着极大的爱心、恭敬心开始翻译,尽我当时的中英文能力,半年内完成了译文初稿。译诗无需太多理论,只需译者一颗敏感的心,对原文本语言与目标文本语言的熟练把握,以及与原文作者心领神会,在信、雅、达的基础上,在灵性上与作者合拍,表达出诗集的精神内涵。 《吉檀迦利》孟加拉语原名为Gitanjali,英文直译为Song Offerings,中文直译为《献歌集》,以诗歌作为向“神”的献礼。许多诗篇中,抒情主人时时渴望与不可言说的“源”(或者神)交流和相融,我的译文突出了这一点。冰心在译著简短序言中提到《吉檀迦利》充满人爱温情,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