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不一样的故宫

苏唐诗
图片 我心中的故宫,其实很平常。平常的故宫里,每个角角落落,每一分分秒秒,都充盈着一种平常的美—任何时刻、任何角度,无处不在的美。我用去好多年的时间,试图去解读这种极平常又极不平常的美,试图解读其中的密码。 在某个寻常的黄昏,我端着相机,在太和殿的某个夹角瞄来瞄去,在夕阳即将隐去的刹那,在那个夹角的光线忽然亮起的瞬间,忽然有一个字浮上心间——“和”。 故宫处处有景,那个时候,匠人们一定会耻于雷同。但是,当你一遍遍看见故宫,却看不到一丁点的“违和”。 此后数年,我便一直在用我的镜头,用绝不超越常人能及的角度,忠实地记录这样一个平常的故宫,平常的美。 我想,这一本我心中的故宫,应该也是你心中的。 我还有一个小小奢望:地球那么大,人那么多,每个人来到故宫,都能看见这样的故宫,这样的美…… 图片 序 我和苏唐诗先生并不相识。他寄了一本样书给我,并附了一封信,希望我对他这本名为《看见,不一样的故宫》的摄影集进行评论。我理解他的意思,开始并不打算回复。但是当我翻看了这本画册之后,便改变了主意,决定为这位不相识的作者写上几句话。 我被眼前这些有关故宫的照片所打动。 我看到了已然落下神坛、走入人间的太和殿广场,格局恢弘依旧,却多了些和蔼可亲。 我看到了曾经深不可测的皇宫庭院里,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妈妈面前撒欢奔跑。 我看到了曾经象征森严等级的硕大门钉上,覆盖着的布满沧桑的劳动者的手。 我还看到了故宫刚刚开放不久的慈宁宫、寿康宫,其中的春夏秋冬,居然如此魅力无限。 故宫之所以称为故宫,便是因为它属于历史,属于人民,属于新中国,属于新时代。它不应藏于深宫,不应站在旧时代的高处,眼神冷漠,俯瞰众生。 我们让人民丰衣足食,再让紫禁城走入人间。在人民的心目中,故宫之大美才能恣意绽放。 苏唐诗先生用镜头记录的,正是这样一种故宫之美。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那是一种“既有汇聚天下灵枢的豪迈,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