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集(第三辑):陈规再造

[美] 巫鸿
28 公元2世纪的天界图像 ——以武氏祠“后石室四”画像石为例 (1994) 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Smart Museum of Art)亚洲部最近收藏了一张中国东汉画像石拓片[图28.1a]。这张拓片上的画像所属的原石现存于山东嘉祥武氏祠保管所[图28.2]。这些石刻之所以著名不仅缘于其图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而且在于它们所衍生出的悠久的学术史。从公元12世纪开始,这些雕刻精美的画像石就连续出现在多部书籍中,并引起后来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讨论。但尽管有如此悠久的研究历史,现代的学者们依旧不断地对它们做出新的观察和解读,挑战观看和理解这批材料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在研究斯马特美术馆的这张拓片时将综合使用三种解读方式,希望对汉代艺术作出更为连贯和新颖的分析。这些方法常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开使用,将其结合起来将会帮助我们更有系统地通过三个步骤解读一幅画像。这三个步骤分别是:(一)图像志(iconography)研究,帮助我们了解画面的主题;(二)原境化(contextualization)研究,将石刻还原到建筑布局中;(三)图像学(iconology)解释,将画面内容及其表现方式与汉代艺术的一般性象征系统结合起来。 这幅画像[图28.1b]包括四个场景,其中描绘了各种神仙、神兽和天界中的出行车马。(为了描述方便,我会在下文的讨论中用“画面一”到“画面四”来指代从上至下的四个场景。)工匠在刻画这些形象时无意于营造纵深感,而多采用侧面的方式来呈现,且尽可能地避免形象之间的叠压。如同投射在屏幕上的侧影,这些形象的轮廓强化了它们的特征。画面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比例关系:每个场景中都有一个体型较大的人物居于主要位置,周围安排一些次要人物作为烘托。这些体型较大的人物形象被学者们认定为风神、雷神和星神的人格化。 图片: 图28.1 天界图。山东嘉祥武氏祠。后石室组编号四(前石室的屋顶石)。东汉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