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向何处去

[英] 奥拉夫·斯特普尔顿
时间标尺1 图片 时间标尺2 (单位为标尺1的100倍,难免有不精确之处,请见谅) 图片 时间标尺3 (单位为标尺2的100倍,难免有不精确之处,请见谅) 图片 时间标尺4 (单位为标尺3的100倍,难免有不精确之处,请见谅) 图片 时间标尺5 (单位为标尺4的100倍,难免有不精确之处,请见谅) 图片 推荐序一 我第一次看到《人类向何处去》这本书是在南罗德西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这件事本身就确实让人觉得很意外,因为多年以后,我来到英国,很久才发现人们对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的作品并不感兴趣。但在南罗德西亚一个偏僻的丛林农场,有个孤独古怪的读者对我说:“如果你什么书都没读过,那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这个人在我的记忆中已变得模糊,但他(她)的话语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数十亿年的时间和繁星似锦的夜晚景色对我来说并不稀奇,因为它们是我父亲思考问题的天然(虽然不总是舒适)背景。我年轻时,大多数夜晚都会坐在房前的空地上,注视着清爽的天空和密布其间、有亮有暗的星辰,但当今由于光污染的原因,它们已经难得一见了。但是在静谧夜晚的灌木丛中,在鸟鸣兽走的衬托下,好像星辰们都在轻轻碰撞,发出丝丝的耳语声。靠在躺椅上凝视天空一个小时,让星光浸透你的双眼,你就会明显地发现天空远非寂静无声。你还会觉得,只要你一个箭步就会离地而起,但不是跨入那死一般的寂静,也不是那无边的空间,而是一个洋溢着美妙乐音和婀娜舞姿的宇宙。 斯特普尔顿的想象很可能源于非洲,一时间,我甚至相信他肯定在非洲看过星星。但其实他一直住在威勒尔半岛,濒临迪河和默西河,距离利物浦不远。他在屋顶有一架望远镜,每晚花费大量的时间观测天体。他有历史学和哲学学位,还是成人教育导师(这使我很开心,因为具有独创性和独立性的人才往往会在成年人的社区活动中相遇)。《人类向何处去》(1930)使我有机会与赞赏该书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