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英] 史蒂芬·约瑟夫
中文版序 我们总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里汲取养料。无论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无不指出我们应学会接受,把生命视为一次旅程,理解其中的苦乐悲欢。中国人一向把困境视为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所以我相信您一定能理解创伤后成长的观念。《孟子·告子下》中有一段广为人知的箴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创伤后成长的意思,并不是说人能因心理成长而免于遭受精神痛苦的折磨。我将会在本书中论及,创伤后成长和创伤后心理压力可能并存。对于那些能够找到正确方法缓解压力的人来说,创伤后心理压力和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要想成功缓解压力,我们就需要以灵活的技巧来积极应对,而且要有开放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性地创造和改写自己的思维模式。一项由臧寅垠博士领导的研究对四川地震幸存者进行了访问调查,发现那些表现出更强的创伤后成长特征的人,也更有可能获得社会支持,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逆境。 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心理治疗专家开始关注创伤后成长研究。创伤后成长必然会受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一般说来,中国人更重视人与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人际和谐,这对创伤后成长来说可以算是一大助力,因为人们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不过这也可能会抑制创伤后成长,因为按照传统社会习俗来说,人们很少在他人面前直白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因此,创伤后成长在中国可能表现得较不明显,但是更为深入。 我由衷希望,经历创伤的人以及深爱他们并支持他们的人,都能在本书中发现有用的线索,重新找回生命之光。即使是最黑暗的岁月,也能诞生希望。 前言 每个人都能成为超级英雄 出生、成长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小时候很喜欢看美国漫画。超胆侠、蝙蝠侠、神奇四侠……美漫中描绘的超级英雄无不深深吸引着我,尽管我住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平日很难看到美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