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以色列地:从圣地到祖国

[以] 施罗默·桑德
题记 谨以本书纪念 谢克·穆万尼斯(al-Sheikh Muwannis)村村民 许久以前, 他们从如今我生活与工作的地方被迁离。 导言:平庸的凶手与地名学 通过军事征服,犹太复国主义及其后代以色列国来到了西墙,实现了民族的弥赛亚主义。否定它们对犹太教的历史学观念之前,它们绝不能放弃西墙和以色列地的被占领部分……世俗的弥赛亚只能死去,不会撤离。 ——巴鲁克·科茨维尔,1970年 将犹太人与祖辈的以色列地的关联等同于……汇聚所有犹太人到古老圣地中的一个现代领土国家的愿望?这种做法毫无理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1990年 在本书背后,一些看上去匿名的破碎记忆隐藏着——它们是我年轻时候和第一次参加以色列战争时的遗留物。坦诚起见,我相信,有必要一开始就与读者分享它们,以显明我对民族土地、先辈埋骨之地及大块的凿刻石头等神话进行学术探讨的情感基础。 对先辈土地的记忆 1967年6月5日,从耶路撒冷群山中的亚贝尔雷达站(Jabel al-Radar),我越过了以色列与约旦的边界。那时,我是个年轻的士兵,与其他许多以色列人一样,被征召去保卫我的国家。黄昏时分,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残留的带刺铁丝网。从我们前面走过去的人踩到了地雷,爆炸撕裂了他们的血肉,四散开去。我怕得发抖,牙齿激烈地打战,被汗水浸透的衬衫紧贴着身体。我的四肢像机器人的“手脚”一样,机械地爬动着,头脑里想象着可怕的东西。即便如此,我从未停止考虑一个事实: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两岁时,我来到以色列,成长在雅法一处贫穷街区,十来岁就开始干活了。我梦想着出国和周游世界,但一直没钱。 我被直接派到耶路撒冷,参加夺取这个城市的战斗。很快我意识到,我的第一次出国经历并不愉快。其他人不把我们进入的地区看作“国外”,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更加困惑了。在我周围,许多士兵觉得自己仅仅是越过以色列国(Medinat I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