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为什么失败:重返1913(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

许知远 主编 绿茶 执行主编
发刊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 现在,人人都会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倘若贝内德托·克罗齐地下有知,他一定会为自己的被滥用深感不安。他对于历史的丰富性、哲学意义的阐述,被我们狭隘化为功利性的需求。 这样一种“当下感”的历史陈述充斥于我们的生活:王朝兴亡更替被描述成一场现代的成功学竞赛;微博历史层出不穷——这里面集中了现代人各种猎奇的喜好;还有对于“历史”遗物的极端狂热——流落海外的圆明园、莫高窟里的零散物件被高价买回国内,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 这种历史功利化的趋势从媒体进入基础教育。课本编撰者无时无刻不想着为过去的事件寻找现代的意义。任何关于历史事件的诗歌都被认为具有“借古讽今”的作用。在中国历史的课堂里,历史事件的发展遵循“繁荣—屈辱—复兴”的线条,因此历史不仅为今日提供参考坐标,同时还提供了合法性:今天是最好的、最新的时代。 这场不自觉但又轰轰烈烈的历史现代化的过程,最终冲击到的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历史学家越来越成为一个暧昧不清的职业:如果所有的历史都是关于现在的,那么从事这样的研究需要什么专门的训练呢?史学著作也是如此,关于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遗产、影响和意义。许多历史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诠释。还有一系列盗用“历史”名称的作品:心理史,婚姻史,或是数码相机史,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称是研究著作。其实,他们无非是使用了一系列过去积累的数据,为某种当下的行为或趋势的判断提供支持而已。 造成当下混乱状况的成因多种多样,但是有几点可以确定:一是公众和很大一部分历史专业的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哲学家那里得到了一种关于“真实”本身的激进的怀疑论观点。他们自豪于这种“不相信”的态度:大部分的记录都 不可靠,大部分的历史都仅仅是为政治或某种意识形态服务的,甚至,大部分的历史学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写作和研究的。他们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