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全集10(谈艺卷)

汪曾祺
《汪曾祺全集》编辑工作委员会 主任/郭娟 成员/季红真 汪朝 汪朗 汪明 徐强 李光荣 李建新 赵坤 刘伟 杨康 周墨西 李玉俐 (排名不分先后) 文前插图 图片: 1993年 在家中审稿 图片: 1994年 在家中作画 1989年 《中国寻根小说选》序 “寻根”是一个模糊的,混乱的概念。一人一个说法,谁也说不清楚。提出“寻根”的几位青年小说家,谈论“寻根”的评论家,都说不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把自己都说糊涂了。这种糊涂,也许倒是好事。“寻根”本来就是一种愿望,一种追求,一种冲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格和尺度。不可能有一杆公平秤,能约出来这是“寻根”,这不是。反正,这是中国有过的,谁也不能否认的一个文学现象。并且,这不像一阵风一样,刮过去就完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寻”什么“根”?寻文化的根。简单地说,就是企图疏通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血脉,我以为。 新时期的文学屡次易帜,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寻根文学”是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从反思文学引起对文学的反思,是很自然的。反思的结论之一,是当代文学缺少一点东西——文化。 有人说“五四”是中国文化的断裂。未必是这样。“五四”时期,对文化问题有过一些偏激的提法,但是事实上“五四”运动的主将并没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真正的断裂可能是从四十年代起。相当长时期以来,我们只是强调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比较忽视文化的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对于传统文化多谈批判,少谈继承。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文化有阶级的属性,但是它又能突破阶级的局限,成为全民族的东西。文化要受时代的制约,但是它的生命力又可以延续到产生它的时代以后。封建时代的文化不都是封建文化。而在我们一些人的头脑里,这二者几乎是等同的。这就形成了断裂。三十多年的文学不重视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在人物心理上,在生活场景的表现上。这是事实。这就使一些作品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