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

张国刚
作者简介 图片 张国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学堂在线网络课堂以及社会各界讲授《资治通鉴》,颇受欢迎。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要著述包括《唐代藩镇研究》《佛学与隋唐社会》《唐代家庭与社会》《中西文化关系史》《文明的对话:中西交流史论》《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等。 导言 观历代兴衰,识人事臧否——《资治通鉴》的地位和价值 毛泽东曾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毛泽东评点古今诗书文章》,红旗出版社)唯其有才,故能写出好书,值得阅读;唯其不得志,故能写出深刻的书,值得参悟。 司马迁纵横恣肆,直抒胸臆。《货殖列传》,阅尽人间百态;《刺客列传》,沉郁凄美,荡气回肠。《史记》一书,不虚美,不掩恶,尽显真精神。 司马光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资治通鉴》事关国家兴衰、情系生民休戚,力求“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赤子之心表露无疑。 如果说《史记》展现了道家的自由与洒脱,那么《资治通鉴》则体现了儒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较于《史记》,《资治通鉴》以294卷(不包含《目录》和《考异》)的篇幅,记载了战国时期至赵宋建立前共1362年的历史(若加上倒叙则超过1400年),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是《史记》不能比的。 一、《资治通鉴》的价值认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用了八个字评价《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一般来说,史书的价值有二:一是作为史料,一是作为史著。作为史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源、史料价值;作为史著,《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和鉴赏价值。 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