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士人心态

罗宗强
序 左东岭 一 身处当今各种理论方法纷呈叠现,价值观念趋于多元的时代,搞历史研究的人不免常常陷于困惑之中。有时雄心勃勃,仿佛无论多么遥远复杂的历史事件,只要留有蛛丝马迹,我们都可以殚精竭虑地将其澄清重现,并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但有时又令人疑惑叹息,仿佛历史早已被尘封淹没在时间的迷雾之中,你即使穷尽一生,也很难真正弄清历史的真相。对于历史研究充满信心,是因为历史研究是一种重证据的学科,只要有文献可征,我们就能重建过去的历史;充满疑惑,是因为古人留下的文献太过复杂凌乱,其中充满了各种矛盾牴牾,有时真让人无从措手。且不说后人的记载已经让历史在许多方面失去了本真,即使当时人的记录也难说完全可信。比如以“实录”为名的文献,其实根本不是照实记录。因为实录往往是某皇帝授命本朝大臣组成班子,根据父辈朝的各种档案文献整理而成的,于是就有了选择与修饰,对于自己就难免多粉饰打扮,对于父辈就难免多扬善隐恶,对于政敌当然也就多攻击诬陷之辞。这只要看一看明朝的实录,尤其是永乐朝和天顺朝的实录,就会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别集中材料似乎是作者亲笔写下的,好像不成问题,其实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亲友后学,在编集子时都进行了删减甚至改编,早已不是当初的原貌了。更不要说还有一些有意无意混入的赝作。元末明初的杨维桢是当时名气很大的诗人,但根据他本人的别集来探讨他的生平,就很容易成为一笔糊涂账。比如他在入明后到底对新朝的态度如何,就非常不易说清楚,因为现在所流传的杨维桢诗文集中,既有表示坚决拒绝与新朝合作的《老客妇谣》,又有极力歌颂新朝的《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篇》。后来经人考证,这两篇作品竟然都是伪作。学者在面对这样的史料文献时,往往需要极为小心谨慎,综合各方面的材料认真辨析体认,才能有所发现,而且还很难说就是历史的真实。 研究历史的困难除了文献自身的复杂混乱外,还有一个时代局限与研究者自身学养不足的问题。比如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