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全集(第18卷):文论·工作报告·译文

老舍
文前彩插 图片: 1965年春留影 图片: 1966年春,老舍与外孙女王研(左)、孙女舒悦(右)于北京寓所 图片: 《但丁》中译文发表页 图片: 老舍翻译的《苹果车》收入《肖伯纳戏剧集》 本卷说明 本卷收入作者写于1959至1966年间的文艺理论文章共88篇。收入作者1930至1963年间的工作报告共27篇。同时收入作者1922至1956年间的翻译作品共16篇。 文论部分续接前卷,包括作者个人的创作经验、文艺作品的批评、作品序跋、文艺理论阐述及有关文艺问题的谈话。工作报告包括作者三十年代初主持编辑《齐大月刊》时以编辑部的名义写的编后记;抗战时期主持“文协”工作时写的会务报告;1949年后负责北京市“文联”和中国“作协”工作时的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等。译文部分包括作者翻译的文学作品、文艺理论文章、作家介绍和一些非文学类的文章。 这些作品大部分曾收入近年来陆续出版的《老舍文集》、《老舍论创作》、《老舍剧作全集》及其它一些作品集中,除此之外,还尽可能搜集了散见于各报刊杂志上的作品入集,其中《小故事》、《我们写了些什么?》两篇系英文转译,由胡允桓翻译。英文原文收入附录。特别是译文部分,除《苹果车》外,其余单篇译文以前从未编集出版。 作品按分类依发表或写作先后编排,篇末注有初发时间和刊物。 作品收入本卷时,都根据初刊本校勘,并增加一些简注。 文论 读小小说 全民大跃进,一日千里。小小说必然会在这时候活跃起来,因为它短小轻便,容易抓到稍纵即逝的新事物,及时地描画出来。(在这里,没有一点反对写长篇小说的意思。) 那么,是不是小小说只有新闻价值呢?并不是。新事是新人干出来的。一有了人,故事虽短,意味可就深长了。随便举个例子吧:昨天读了《红水河》58年第九号上所载的《五伯娘和新儿媳》,这一小篇作品不一定是小小说的代表作,可是,它叫我看见了一件新事,而且由这件新事中看出新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