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钱小说

[德] 布莱希特
译本序 作为戏剧家和诗人,布莱希特在当代世界文坛上赫赫有名,尤其是他创立的叙事剧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兰芳的戏剧艺术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他的剧本在世界各地至今常演不衰。相对而言,他的散文创作可说尚未受到足够的评价。 布莱希特一生创作的散文作品其实并不算少。一九九〇年苏尔康普出版社出版的《布莱希特文集》(30卷本)中,散文(主要是小说,不包括书信、日记、杂文)就占了整整5卷,篇幅与诗歌一样多。 布莱希特很早就显露出他的文学天赋。从一九一四年开始,也就是在中学时代,他就在学校和当地的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诗歌。后来,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压倒了一切,把他的创作引导到了以剧本和诗歌创作为主的道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布莱希特置小说创作于次要地位。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就考虑创作长篇小说。一九二〇年七月一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有很多想法。……还有很多关于如何写小说的认识,这些认识之所以引人入胜,因为它足以置因为(所有其他)小说而早已存在的传统以死地。”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布莱希特曾打算写一部关于勇者查理的历史小说,但仅仅停留在构思阶段。与此同时,他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故事。他对叙事文学问题发表了不少理论性意见,这表明他对散文创作的关注和兴趣。他在《论亚里士多德式小说》一文中对旧小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旧小说已不能反映更加复杂的当代现实,批评的矛头首先针对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布莱希特认为他是“矫揉造作的、虚假的、毫无用处的作品的资产阶级制造者的最成功典型”。相反,他对乔伊斯和多斯·帕索斯的新的写作方法给予肯定,并十分赏识哈谢克的《好兵帅克》,这部作品的讽刺性叙述方式和奴隶式语言技巧给了他今后的创作以很大的启发。布莱希特也很尊敬卡夫卡,称他是一位“先知式的作家”。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布莱希特在创作“教学剧”的同时创造了短篇散文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新形式:《科伊纳故事》。这些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