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小史

陈传席
紫砂时间轴 宋朝>>960—1279 1976年宜兴羊角山出土的大量早期紫砂壶残片证明,北宋中期前人们已开始烧造紫砂壶。 图片: 羊角山龙窑遗址(图片提供/东方IC) 元朝>>1271—1368 文人画家已有在紫砂壶等工艺品上题诗、题文和落名款、钤印的风气。隐士孙道明曾在紫砂壶上题“且吃茶,清隐”字样。 图片: 元·进茶图 明朝>>1368—1644 大量制壶名家涌现,并开始在壶上刻制作者姓名。明代永乐皇帝甚至下旨烧造僧帽壶。 正德、嘉靖年间(约1506—1566),士人家童供春手制的供春壶名动天下,供春亦被后世陶人视为紫砂壶鼻祖。 明中期后士人崇尚“玩物”,审美观深刻影响紫砂壶制造。名匠时大彬使用起线等专门工具,其所制紫砂胎红雕漆执壶、僧帽壶、包袱壶皆成绝世名物,为后世沿用。 图片: 时大彬·紫砂胎红雕漆执壶 南京吴经墓出土的明代提梁壶(墓葬于明嘉靖十二年,即1533年),为现存完整紫砂壶中有可考年代的最早一把。 图片 图片: 吴经墓提梁壶 嘉靖、万历年间,名工李茂林以小圆式壶设计打破大壶一统之局面,并发明可使壶坯受热更匀、成功隔绝灰泪的匣钵。 明末名匠陈仲美将景德镇造瓷术带入宜兴制陶业,并推动仿自然形风格的兴起。 图片: 陈仲美·束竹圆壶 清朝>>1644—1911 文人审美、市民趣味和外销风格成为三大制壶方向。中国紫砂壶于康熙年间开始远销国外。英、德、荷兰等国甚至出现了仿宜兴壶作品。 乾隆中后期至道光年间,名匠陈鸿寿突破仿古窠臼,整理并自创诸多别致壶式,世称“曼生十八式”,实则至少四十种样式。 图片: 德仿贴花壶 咸丰元年“太平军”暴动,江南陷入战事,宜兴窑业进入衰落期甚至一度停止生产,直至战事渐息才重新恢复。 图片: 陈曼生·云蝠方壶 晚清中国屡遭外辱,出现了“博浪椎”式,以独特造型张扬民族志气的名壶。诸多文人画家如“上海画派”任伯年、吴昌硕也加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