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桥倩影
[德] 豪夫
译本序
维廉·豪夫(Wilhelm Hauff,1802—1827),德国作家,生在斯图加特的一个官员家庭里,早年在布劳鲍恩修道院学校就读,后进图宾根神学院深造,但未取得牧师职位。接着他离开神学院当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随后游历法国、德国北部和中部,当过科达《有教养阶层晨报》编辑。他是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二二年被取缔的学生社团成员之一。早在那个时候,他就发表了倾向于自由和爱国主义的作品。他的创作哲学气不多,并受到当时流行的后期浪漫派的影响。他写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童话和诗歌,是童话使他跻身于世界文坛。
三卷本历史长篇小说《利希滕斯坦因》(1926)明显地受到了英国作家瓦尔特·司各特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个“浪漫主义的传统”(作家自语)作品,是幻想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这个作品把围绕十六世纪符腾堡乌利希大公的斗争理想化,把出现在书中的各类人物的形象也理想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贫乏,但它却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
标志着作家的创作方法从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的是中篇小说《艺桥倩影》(一译《艺术桥畔之女丐》)(1826)。
这篇小说讲青年弗勒本早年和友人求学巴黎,有一天晚上他在巴黎艺术桥畔遇见一个少女头戴黑帽,帽外披绿面纱,身穿黑衣,在向行人求乞。这个人影引起了青年的注意,他向少女施舍了几个法郎,并从少女嘴里得悉,女子的母亲患重病,无钱延医诊治,因此乞求路人解囊相助。弗勒本答应再次相助,并约定一周后再与女子见面。再次见面时女子告诉青年,母亲病情已经好转,她不愿再向人乞讨,却愿干活挣钱,自食其力。青年便让少女做些手工,待手工完成后便付她工资,这样,两人每隔三天总要见一次面,彼此之间产生了感情。后来青年要去英国游历,向少女暂时辞别,并约定日后再见。三个月后,青年返回巴黎,在约定地点去找那少女,可少女始终没有露面。青年心甚怅惘。若干年后,青年去找他的好友,在好友家里叙述自己上述的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