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歧路:日本帝国毁灭之谜

马国川
前言 读日本,问国运 ——马老师,您现在在写哪些方面的书? ——1912—1945年的日本 ——哇塞,这段历史太沉重了 ——是的,越写越沉重 这是2019年5月中旬我和日本朋友小针健一的微信交流。小针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幼时随父母由中国东北移民日本。他是“明治维新探访之旅”的导游,中日双语俱佳,获得了旅游团友的好评。 这次文化旅游是湘财证券创始人陈学荣先生组织的。从4月底到5月上旬,我们一行10多人(著名历史作家唐浩明老师夫妇也参加了)在东瀛大地上行走。从鹿儿岛到长州,从京都到东京,我们追寻明治维新的史迹,探索一个后发国家崛起的秘密。此行的中间点,是位于关门海峡边上的下关(又名马关),也就是1895年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的所在地。当我参观“日清讲和纪念馆”时,历史风云都来眼底,太多感慨涌上心头,遂口占一首打油诗—— 两百年来世事艰,伤心最是近马关。 三千里外问国运,青史莫作等闲看。 是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近代以来的国运却如此不同,难道不值得认真思考吗? 一 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辈看过《国家的启蒙》书稿后说,这本书好像没有写完,应该写到日本战败。确实,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从1853年黑船来航、打开日本国门,到1945年日本彻底失败、无条件投降,是其第一轮现代化的完整过程:开国—追赶—崛起—歧路—毁灭。这是一个以成功始、以失败终的故事。《国家的启蒙》虽然多处指出,明治晚期的日本已经走上了歧途,但是毕竟没有将故事讲完。 在前辈的鼓励下,我开始追寻明治天皇去世后的日本发展轨迹。就像我和小针健一在微信交流里说的那样,这是一段“越写越沉重”的历史。如果说,明治维新是一首由低沉到高亢的英雄交响曲,那么从1912年开始的日本历史则是从充满希望的欢快节奏开始的,后来越来越混乱低迷,至1945年曲终之际,已经绝望哀痛,不忍听闻。 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大正时期的日本充满了向上的希望:国内建设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