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我能够对现实发言了

南方周末
余华介绍: 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5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篇小说6卷,随笔集3卷。其中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奖(2004年)。 记录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 2000年,余华开始写一部望不到尽头的小说,时间跨度是一个世纪,漫长而没有尽头。 2003年,余华暂时搁置他的庞大工程,应邀去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做驻会作家。10月底余华提前离开写作中心,到美国各地跑了一圈。到12月初,余华跑了19所大学。他在大学做演讲,同时为他在兰登书屋出版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做宣传。之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住下来,搞了一个文学讲座,专讲鲁迅。接着又去了美国南方。 “《许三观卖血记》出版后有好几年我一直在写随笔,浪费了四五年的光阴,后来就开始写小说,那部小说写得太大,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后来我去了美国,呆了七八个月。那种地方根本不可能写字。从美国回来就想安安静静地写。我下决心不再出去,我对兰登书屋的编辑说,我3年内不会再来美国。” 1978年,还在浙江海盐县武愿镇卫生院做牙医的余华开始了文学写作。 那时余华的工作就是手握钢钳,每天拔牙8小时。他的写作生涯几乎和牙医的经历同时开始。那时余华对整个中国文学不屑一顾,在南方的那个小县城里,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的邻居只知道他是一个书呆子。那时他心高气傲,经常挥挥手就把中国文学给否定了。在卫生院,他的顾客是来自乡下的农民,农民们不把卫生院叫医院,而叫牙齿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