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林梅村
前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内陆国家。尽管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公里,但历代统治者却遵从儒家“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公元前2世纪,张骞开启了丝绸之路。明代以前中国主要以中亚粟特商人为中介,经丝绸之路沙漠路线与西方交往。大航海时代以后,中国才开始与欧洲直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明王朝实施“片板不许入海”的严厉海禁政策,但是未能阻止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窑青瓷走私中东伊斯兰世界。挑战朝贡贸易的主要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穆斯林海商,他们还积极参与明代景德镇窑厂青花瓷设计制造,并对正德朝皇家艺术产生重要影响。17世纪初,郑芝龙成为台湾海峡最具实力的海盗之王。1628年就抚明王朝,实际上仍保持极大独立性。1633年料罗湾大捷,郑芝龙击败荷兰舰队,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建立郑氏海上帝国。鼎盛时期,出入长崎港的郑芝龙商船数远超荷兰商船。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日本人都是其生意伙伴,每年收入数以千万计,富可敌国。令人遗憾的是,清王朝未能利用郑芝龙或其子郑成功海上生力军开拓疆土,中国失去了争夺海洋霸权的最后一个机会。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本书借用曹操《观沧海》为书名,探讨大航海时代西方天主教、中东穆斯林和明王朝的冲突与交流。例如:葡萄牙人首航中国的登陆地——屯门岛于今何处?16世纪全球贸易的中心——双屿(Liampo)究竟在什么地方?景德镇外销瓷通过什么途径运往欧洲,并对16—17世纪欧洲文明产生过什么影响?当然,本书并非仅限于考古学,而是以考古学为依据,在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全面探讨大航海时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Abstract Historically China has been a state categorized by agrarian culture.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