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
[俄] 屠格涅夫
译本序
《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写下的随笔集。作者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俄罗斯作家,他无愧为十九世纪俄罗斯一位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对欧洲和我国都发生过巨大影响。
屠格涅夫一八一八年十一月九日生于俄罗斯中部城市奥廖尔,父亲谢尔盖是一个濒临破产的骠骑兵上校,母亲从叔父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是个拥有五千农奴的大农奴主。她对农奴仆役十分专横残忍,常对他们施以酷刑。屠格涅夫幼小的心灵早已对农奴制产生了无限的憎恶,这对他一生的道路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八二七年屠格涅夫随家迁居莫斯科,一八三三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莫斯科大学中进步学生的活动十分活跃,莱蒙托夫、赫尔岑、斯坦凯维奇、别林斯基都曾在这里学习和活动过,这对屠格涅夫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八三四年屠格涅夫又随家迁居彼得堡,并进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学习。这时他开始了初期的文学活动,创作了《黄昏》、《致美第奇的维纳斯》、《秋天》、《小花》和诗剧《斯杰诺》等诗歌作品。一八三七年屠格涅夫在彼得堡大学毕业。一八三八年至一八四一年他在德国柏林大学听课,并研究黑格尔哲学。他结识了当时旅居德国的俄国社会活动家巴枯宁和斯坦凯维奇,经常在朋友家和斯坦凯维奇,以及当时一些名流谈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政治新闻、文学新闻、报刊文章和戏剧演出。在柏林,屠格涅夫曾和巴枯宁同住一套住所,两人形影不离。屠格涅夫努力向巴枯宁学习哲学、历史和语言,两人建立了非同寻常的亲密友谊。
一八四一年五月屠格涅夫返回俄国。一八四三年初巴枯宁夫人带年轻的屠格涅夫去见别林斯基,由于同别林斯基的接近,屠格涅夫逐渐跻身于彼得堡文学界,并先后成为当时先进刊物《祖国纪事》和《现代人》的撰稿人。
一八四六年夏秋时节,屠格涅夫热衷于打猎,这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他到过荒僻的田野、草原上的地主庄园,访问过森林看守人的窝棚。广阔的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