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

[美] 杰克·凯鲁亚克
序 要讨论这个剧本你须将它放在某一个文化背景之中——那是1957年,艾森豪威尔当时任总统,尼克松任副总统。戏剧的普利策奖颁给了奥尼尔的《进入夜晚的漫长一天》,小说则没有奖。《西区故事》在百老汇开演,《留给比弗》在荧屏亮相。假如你进电影院,看的影片很可能就是《桂河大桥》,《十二怒汉》,或者《佩顿小城》。国内方面,为取消学校里的种族隔离而作的斗争仍在继续,而国际方面,俄国人发射了人造卫星一号,太空时代已经开始。那是1957年,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已经出版——那一年出版的别的书还包括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店员》,詹姆斯·艾吉的《亲人之死》,以及诺姆·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 这一时期,凯鲁亚克和他那一批作家都正崇尚和颂扬这“垮掉”的生活。据一些说法,凯鲁亚克早在1948年就自造了这个术语,意即社会习俗都已“垮掉了”,“陈旧了”,“过时了”。许多人还提出,凯鲁亚克使用“垮掉的一代”这一术语,源于对战后海明威的“迷惘的一代”的参考,但他的术语意义更加积极:垮掉的一代是摆脱偏见束缚的“极乐”之人——对凯鲁亚克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佛教与天主教哲学的巧妙结合。 1957年,凯鲁亚克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名望——在当代文化里,如今他是一个像拉什莫尔山峰上的头像一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人物。1957年,他仍然得益于某种程度的不知名——他暂时还是最纯粹的凯鲁亚克,也不是一个名人,也不是一个名士。 第二次大战的退伍老兵回家了,并且结婚,搬到了城郊,欣然接受并憧憬着美国幻梦与越来越多的欣欣向荣的文化,过着与邻居们一般无二的生活。与这些退伍老兵不同,垮掉的一代只是勉强度日。垮掉的一代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即使跌下来也无所谓一落千丈。他们是圣洁的人,是沉思的人,是反物质主义者,因此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公司人”的对立面。凯鲁亚克及其擅长尝试的同人,追求的是别的东西——一种自由。他们要遨游,要飞翔,要穿过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