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与天下:明代书文化与寻常阅读

何予明 著/译
序 读书、识书,通过书的内容来还原一个已经远逝的世界,这是何予明力作的主题。当我撰写这篇序言时,我不禁想到了书对每一位学者而言所具有的特别地位和价值。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书籍的民族,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书本文化。中国学人对书籍和书文化的传承有着深深的情怀。历史上,不论是君主还是庶民,人们都把书籍放在至高无上的神圣位置。唐宋以降,从朝廷到民间,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都有识书、考书、鉴书的风气,所以中华文明就有了“有册有典”的美名。然而,传统书学注重的是版本优劣、名家题跋、传藏历史和源流考据。在研究书籍发展史时,也都是围绕这一脉络来进行的。此外,人们还始终如一地对书籍加以甄选,评出优劣,凸显权威和学术正统观。这种做法在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达到了巅峰。所谓“平庸低劣”的作品被纳入“禁毁”或“存目”之中,打入“冷宫”,不得选用。 然而,从社会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精英学术”的做法是有许多瑕疵的。首先,书籍的最大功能是记载和传递信息。在没有媒介和无法用发达工具来记录社会和文化风貌的古代,用文字和图画来记录世界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今天,我们要了解久远的过去只能通过存世文献或古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籍所包含内容和信息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它们的版本价值。更何况,人们了解历史的角度和欣赏艺术的品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谓“优秀”典籍的定义也是相对的,就像欧洲早期的古典绘画艺术充满了宗教和神圣意义的圣经故事题材一样,人们一开始会把单一主题视为圣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曾经被人们忽略的主题,如现实生活、自然风景以及人们生活中的点滴事物皆被引入艺术家的视线,出现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派画家作品,而后者则更能反映社会和世界的本质。 在书籍史研究中,之前我们较少见到将书的内容与版刻印刷、社会及文化生活研究结合在一起的著作。本书是这方面的一部新作。它从明版图书中不同形态的文本和话语结构来构建一个独特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