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二十)

刘瑞琳
卷首语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 这投影,既非上帝恩赐,也不是什么神袛做的手脚,而是源自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重要特征——记忆。 历史的投影有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的渺然足迹,近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时间之流,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而去,统统融入历史的投影。 最早意识到这投影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历史既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之源。 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表述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主 编 刘瑞琳 特 稿 门生故旧忆往中的郭廷以 郭 晶 历史学家郭廷以,字量宇,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位领军人物。1928年开始,郭先生先后任教清华大学、河南大学、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高校,期间,仅在1948年曾短期出任南京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司长。由于郭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卓越贡献,196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七届人文组院士。 20世纪50年代中期,郭先生筚路蓝缕而开创近代史研究之重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简称“近史所”),其研究材料和成果在很长时间以来为全世界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们所瞩目,因此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巨额资金赞助;一时之盛,创始人郭廷以却未能以此萌福,晚年更为此“自我放逐”于异乡,终老美国。 郭廷以的性格 在一个社会形态激变的时代,个人的性格更加容易影响个人的事业。如果非要给郭廷以后半生的遭遇找一个唯一的解释,那毫无疑问归结在他的处事性格上。 几乎所有郭先生的门生在回忆恩师的时候,都会谈到郭先生过于严肃的处世风格。比如他的得意门生李国祁,回忆郭先生50年代初期在台湾师范大学教书时的风格是:“郭先生对于学生是不苟言笑,永远是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