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之六)

刘瑞琳
图片: 摇篮和摇架 摇篮,还真是个篮子呀!竹藤编制,椭圆半球形状,宛如一个安稳舒适的蛋壳壳。摇啊摇,婴孩那无忧无虑的快乐,让多少大人享受着无言的幸福。作家海明威.晚年曾费尽周折去寻找自己在婴孩时睡过的摇篮。我当时读了这段文字,不甚明白;当我年到花甲,才渐渐悟出了他的一些心思。在堆放老物件的仓房里,我与高萍拍了一个摇篮又一个摇篮,拍了摇篮,又拍摇架,正面的,侧面的……那一刻,我们在重温天下父母的爱意,也在感觉婴孩的幸福。 摇篮长九十四厘米,宽六十四厘米;摇架长七十二厘米、宽四十八厘米、高五十二厘米。 (沈继光高萍摄于浙江慈溪天元镇) 编辑絮语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此话虽出自三国时的曹丕,然视“文章”为“经国之大业”,却早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而且源远流长。及至后来,一度将“文学”当作一条“战线”和一方“阵地”来看待,来经营,也是其来有自,不过是古来有之的“文学泛政治化”的某种延续。 实际上,将“文章”崇之为“经国之大业”,并没有给文人带来什么好运。因为作为“经国之大业”的“文章”,有时稍不留神,也难免会成为“祸国”之“大孽”,譬如,“利用小说反党”,便曾是“一大发明”。自古以来以文罹罪的人,真可谓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其中最无辜的,可能要数相传叫徐骏(一说徐述夔)的那个清朝文人,只因了两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便莫名其妙地掉了吃饭的家什,岂不悲乎? “文章”被赋予崇高使命的同时,文人的灾难也就随之降临了。至于后来把“文学领域”当作“阵地”来看待,情况则更形不堪,使得置身其间的人每有披坚执锐的自觉,在保持着对“来犯之敌”百倍警惕的同时,又要小心翼翼,不使自己一朝失足而沦为众矢之的。在这样的处境下,怎能不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可见,一部《苦恋》惊动朝野,引来那么大的争议,不是没有原因的。所幸的是,争议归争议,由于主事者的开明,终于还是风平浪静,没有重演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