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之七)

刘瑞林
编辑絮语 本辑首篇是陈丹青的讲演,谈到了我们应当怎样看待鲁迅先生。他说我们要还原鲁迅,先得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情境。所谓“尽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历史记忆在许多时候往往是变了形的,像是哈哈镜。我们要学会在“变形”中去找那可能准确的“形”。 他这番话,正是《温故》的旨趣所在。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何以知新?我看,不疑之处有疑是一个关键。对以往的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抱着怀疑的态度加以研究,比如“三一八”惨案,许多人原来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邵建不满足于成说,爬梳史料,多方钩沉,深入追踪下去,就看到了新的玄机。 无论是对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不同的记载,不同的回忆,各种文献的片断,乃至当年的器物,都可以拿来互相比照,看得多了,就可能超越假象,走近历史的原貌,还原历史的情境。怕的是死抱着某种结论不放,对不同于成说的材料故意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所温之“故”既已值得怀疑,而“知新”也就谈不上了。可见,以史为鉴,先要努力不使历史成为变了形的“哈哈镜”。 画家陈丹青还谈到了历史的“质感”。 绘画有所谓质感,历史也有质感我想,质感无非就是生动的细节,就是人们内心真实的喜怒哀乐。有了生动的细节,有了真实的情感,以往的人和事,就会变得鲜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比如章诒和笔下的言慧珠。我想,历史写成这样,才有兴味,人们才喜欢看。 特稿 笑谈大先生 ——在北京鲁迅纪念馆的讲演 陈丹青 今天在鲁迅纪念馆讲话,心里紧张——老先生就住在隔壁,到一半,他要是走进来怎么办?其实,我非常巴望老先生真的会走进来,因为我知道,我们根本休想见到鲁迅先生了。 鲁迅先生被过度谈论了。其实在今天的社会尺度中,鲁迅是最不该被谈论的人。按照胡塞尔的定义:“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鲁迅的性格、主见,不管哪个朝代,恐怕都是“坏公民”。好在今天对鲁迅感兴趣的年轻人,恐怕不多了吧。 然而全中国专门研究鲁迅、吃鲁迅饭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