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榛辟莽

赵庆云
图片: 范文澜先生1969年摄影。(提供者:刘明远) 图片: 金毓黻 图片: 1961年在云冈石窟。前排左起: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提供者:刘潞) 图片: 1956年苏联与蒙古学者访问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时于所内花台前合影。由左至右分别为刘桂五、刘大年、苏联学者、蒙古学者、范文澜。(提供者:刘潞) 图片: 1960年10月,时为京都大学副教授的井上清首次访问近代史所,此为在近代史所会议室前的合影。左一为译员庞春兰。(提供者:刘潞) 图片: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参加社教临别纪念,1966年1月12日摄于江西丰城。前排左一刘桂五;二排左五刘大年;三排左三曲跻武、右一王晶尧。(来源:人事处文书档案) 图片: 1960年左右于范老办公室前合影。前排左起:吴凤斌、王正烈、崔秀菊、王素、从翰香;中排左起:刘明逵、张中春、罗超、王明伦;后排左一黄德昭,右一谢琏造。(提供者:刘明远) 序言 赵庆云新著《创榛辟莽:近代史研究所与史学发展》即将付梓,我已先睹,写下几句话。 近代史研究所“十七年”间的故事,现在很少人讲得完全了。我虽有16年时间担任研究所的负责工作,又在“文革”前进所,虽耳闻一些零星故事,也不能系统讲清楚近代史所与“十七年”史学的故事。我长期以为,近代史所的文书档案因“文革”动荡,早已不存于世,不免生有遗珠之憾。现在读了赵庆云的新著,方才知道他找到了近代史所“十七年”的文书档案,加上科学院的早期档案和个人日记以及回忆等资料,努力复原了近代史所“十七年”的历史,真是可喜可贺! 近代史所的历史,如果加上前身,已经过了70年。它的历史,它在中国科学院的地位和作用,它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史学界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已经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了,包括今天在事领导诸公在内。这些已成为历史,成为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成为一门学问了。赵庆云的研究意义也在于此。 70年前建立的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