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香港电懋影片的“另类改编”与重拍

麥欣恩
自序 “香港是一個畸形的地方,但當整個世界都goes mad&crazy時,它也許只是一個normality而已!而我,這個既活得不耐煩卻又還没有死去的勇氣的女孩子,也只是這個normality下之一點偶然而已!” 黄愛玲日記·小夢·1973年12月26日 這段電影因緣,應該從2004年開始説起,因爲黄愛玲女士的緣故,我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兼任研究員,有機會看到許多香港老電影。其實自幼我已經迷上了“粤語長片”,後來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工作,看老電影的機會更多了。剛好在這時候,電懋公司的一批舊片重新翻印出版,我如獲至寶,一口氣看了不少電懋影片,加上在電影資料館工作的便利,我接觸到更多電懋影片,一時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在光影中造夢。虚飄飄的整個人就浮游在1950、1960年代的空氣之中。其間,我看到左几導演的《黛緑年華》(1957),驚豔不已,最令我感到困惑的,是這部影片的情節跟張愛玲小説《第一爐香》何其相像!我把這個“發現”最先告訴黄愛玲女士,她聽後也感興奮,跟我一起討論兩部作品的相似點,有了這個“鼓勵”,我便寫了一篇文章,投去《文學世紀》期刊,討論這兩部作品。當時,我還未意識到這種“抄襲”/“循環再用”文化材料的情況,竟然是1950、1960年代香港電影的“常態”,總以爲《黛緑年華》模仿張愛玲小説的橋段是個獨特的案例。 及後,我遇到恩師容世誠教授,他不單只精通中國戲曲,連廉紙小説、廣播、出版、電影,以及冷戰年代的流行文化等方面都甚有研究。確實,假如我没有留學新加坡,我不會一頭栽進冷戰形勢的研究中,假如没有容老師的啓發,我也未必會從跨媒體、跨區域角度來審視電影文本背後的歷史語境和時代脈絡。1950、1960年代於我,仍然像謎一樣的浪漫。雖然我未曾在那個時期生活過,可是,這道探索之門既已打開,我就回不去了。容老師循循善誘,他對我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我永遠珍重,心存感激。這本小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