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围

郭建龙
楔子 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 在缺乏机械的古代,即便是皇权,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 在颐和园中,有一块叫作青芝岫的巨大北派太湖石。这块石头长8米,宽2米,高4米,重量大约为30吨,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风摆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当年,这块石头发现于距离北京城几十公里外的良乡。如今,一个中型吊车和一辆重卡,可以轻松地将它运送到陆地上的很多地方。 但在并不遥远的清代,还只能利用人力、畜力和简单机械,30吨的重量就成了巨大的负担。最初发现石头的人为了移动它而倾家荡产,只好弃置道旁。乾隆皇帝也是动用了皇权的力量,才将石头移入颐和园中。 但如果是一块更大的石头呢? 比如,大约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从南方的太湖中就发现了一块巨型太湖石,大约有15米高(约合五层楼),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其环绕。凡是见过这块石头的人都会被它巨大的规模惊到,不由自主产生崇拜之情。石头也不是移往几十公里外,而是从太湖到千里之外的北宋首都汴梁(现河南省开封市),当时的人们又该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 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叫作朱勔的人,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能够推断出朱勔是如何做到的。 最好的太湖石是出于太湖水中,保留着水流冲刷的痕迹,这块大石也不例外。当人们潜水发现石头后,会绑上绳索,清掉淤泥,用大船将石头拖出水。但用船拖的办法对小石头都非常不易,更何况是大如居民楼的巨石? 普通的船已经不够用了。根据记载,中国古代淡水中的船只最大载重量为2000石,实际使用载重量只有四分之一,也就是500石,大约折合30吨,只能勉强载得动青芝岫规模的石头,对于更大的则无能为力。 为了移动这块石头,必须建造更大的专用船只才行。 船建造完毕,将石头拖出水,才是运输的第一步。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保护石头。在运输中难免磕碰,但太湖石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身上布满了孔洞,让人们充满了浪漫的遐想。一旦这些孔洞损坏,价值就打了折扣。为了避免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