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

李勇
序言一 於可训 李勇教授的新著《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即将出版,嘱我写篇小序,我乐意为之。一则向李勇表示祝贺,二则也想借此机会向河南作家表示敬意。 在当代文学史上,河南作家最早引起广泛关注的,是当时还是业余作者的李準。李準当时的身份是农村税务干部,从身边的土地买卖现象和土地交易税的急剧上升,发现了“土改”后农村社会发生的两极分化问题,据此写下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发表后产生了“轰动效应”。土地自由买卖在当时是合法的,收取土地交易税是李準的本职工作,但他却敏锐地发现,如此下去,会造成新的两极分化,会妨碍农民走“共同富裕”“共同上升”的社会主义道路。李準的这篇作品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此后的创作一直关注农村问题,代表了一个时期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今天的评论家都说河南作家长于乡村叙事,于乡村社会变动有独特的敏感,且揭示乡村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如宗法关系、生存状态、权力结构、社会转型等,深入骨髓,我以为,都与李準留下的影响有关。作为一个河南作家,李準也是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映像”。 按时下的说法,河南是个文学大省,也是个文学强省。这文学强省的标志之一,便是迄今为止,据说已有九位河南籍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就在我写作这篇小序的时候,前几日已传济源人李洱,以一部《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消息。在我的印象中,单是南阳地区出现的文学名家,就足令世人对河南文学刮目相看。 我不知道一个地方的文学兴盛和该地方文学特色的形成,究出何因,学者们常说是环境使然,这是丹纳先生的理论。这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人文环境,其中尤其是对这环境影响至巨的文化传统和民情风习,更受人关注。这种说法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我总觉得过于抽象,落不到实处。原因是,环境和文化影响是一个普遍的东西,是人人必受的熏染,必得的滋养。就像我们的一日三餐,谁都要吃。但吃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