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
[英] 毛姆
译序
我国的外国文学评论界大多认为毛姆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四部:《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和《寻欢作乐》。其实,毛姆的《面纱》就其在剖析和揭示人性的深度方面一点儿也不逊色于他的前四部作品,而且,这部作品的情节更加紧凑,故事性更强,所以也更引人入胜。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面纱》也看作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我们说他的代表性作品有五部,而不再是四部。
毛姆在《面纱》(1925年出版,以香港及中国内地为背景)的序言中说,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但丁的《神曲·炼狱》中的诗句。一八九四年,毛姆在伦敦一家医院实习期间曾去佛罗伦萨度假,房东的女儿教他读但丁用意大利口语写的《神曲》。其中《炼狱》第五首诗歌中最后有这样几句:“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带上的人/对此应当知晓。”房东的女儿向他解释说,皮娅是锡耶纳的贵妇,她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把她关进马雷马的一处有毒瘴的废宅中。她居然没有死,她丈夫就把她从窗口扔下去。这段故事激发了毛姆的创作想象力,但直到好多年后他在香港听到一个类似的故事,又寻找到了合适的角色,才写出了《面纱》。《面纱》的书名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就是‘彩色的面纱’),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
《面纱》的女主角吉蒂因为年龄已大,没有多相处便嫁给了一位向她求婚的在香港工作的细菌学家。吉蒂在香港有了外遇后,其丈夫为了惩罚她,便带着她一起去了霍乱肆虐的湄潭府,结果这位细菌学家不幸在救治病人时染上霍乱,死在那里。临终时,他对吉蒂说:“死的却是狗。”吉蒂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韦丁顿解释说,那是高尔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大意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来,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但人活过来了,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