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林满红
导论 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的《白银资本》(Re ORIENT)和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两书,激发了人们对中国的白银需求如何影响近代西方成为世界中心问题的兴趣。相对地,本书讨论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如何与19世纪前期拉美人民的独立运动以及其他世界经济变化交互影响,从而使中国从清初的鼎盛走向了近代的衰落。犹如气象理论曾说,北京的蝴蝶拍动一下翅膀就能改变大西洋上空的空气环流,拉美人民的独立运动以及全球经济的变化远远大于蝴蝶产生的作用,它们从远方冲击影响了大清帝国的衰落。从这本书可看到在这一王朝危机启动的初期,崇尚多元权威的想法空前盛行。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重,国家至上的观点占了上风。即使清朝后来部分因为重新获得拉丁美洲的白银流入而得以幸存,但相对于日本,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已经动摇。国家至上的观点,固然在往后的中国有所起落,但直到今天它依然活跃。 大清王朝几近崩溃,中国相对于日本在东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国家与市场以及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如何安排较为妥当的观念前后有变。这整体巨变,本书统称之为“中国的整体秩序变动”(China Upside Down). 货币与中国 货币体系的紊乱 中国整体秩序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变迁导致19世纪前期中国白银价格节节攀升。1808至1856年间,白银相对于铜钱的价格约增长了2.5倍。这种发展全书称之为“银贵钱贱危机”。1837年中国的一份文献描述此现象为“太阿倒持”,1845年也有人强调白银的使用使得“天下制利权者在商贾市井”。1846年一位观察家归纳这场危机是“利权倒置”。 大多数现代国家是由政府发行通货。但在中华帝国晚期,用来支付赋税或者完成跨省大规模交易的银锭或银元却由私人供应。政府铸造的制钱,大部分用于地方的小额零售交易。19世纪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