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答问

朱天曙
引言 如果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书法则是中国艺术的源泉。 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步,就是对汉字发生兴趣。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追求形与神的统一,笔法丰富而灵活,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字和艺术,蕴涵丰富。 中国的绘画、中国的篆刻,都和书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用笔,而书法最重用笔,在水墨写意画中,处处可见书法的用笔。如吴昌硕和齐白石的画,点画的流转和书法的精气神是高度一致的,书与画的用笔有丰富的内在联系。中国画的魅力,与书法相辅相成。篆刻也是这样。这门艺术得名于它最早的形态:把篆书(篆书为主)写在石头上,再根据笔画刊刻。书法在石材上的立体呈现,就是篆刻。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书法的延展。汉字是中国人的符号和记忆,全球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书法。宣纸上的横竖撇捺,最能在异国他乡激发中国人的亲切感与乡愁。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美术的冲击和现代教育体制的限制,中国艺术走向了“美术化”,缺少笔墨上的“中国精神”,能够全面领悟传统、发扬传统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又蕴涵着怎样的潜能? 五代词人顾敻在《诉衷情》中写道:“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道出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原理。不管学习什么,都要产生心灵深处的体悟和共鸣。 中国艺术的传统不是凝固的化石标本,不是博物馆中的藏品。很多人把传统理解为陈旧和古老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传统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目,它是灵活的,就像河流,永远在流淌。一种学问、一门艺术,总要和传统联系在一起,才富有生命力。如果传统成为一种口号或标本,化为一尊遥远的偶像,就失去了意义和生命力。 所以,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应该是鲜活的,而不是死板、机械、僵化的。学习者可以在习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的变化、调整、完善、巩固。 写篆书也好,隶书也好,行书也好,其实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