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寻宋
虞云国
自序
我以《水浒传》为题材写随笔,始自2000年,其缘起、用意与作法,十年前印行《水浒乱弹》时,在代序《我读〈水浒〉》里已有交代。读书界对《水浒乱弹》还算认可,近年时有读者说起难觅其书,这才促成了《水浒寻宋》的新妆亮相。金元杂剧里,凡角色初登场,总得说几句上场诗或科白,我也何妨借此机会饶舌一番。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对最具代表性的80份推荐书目做过一次排行榜统计,四大古典小说中,《红楼梦》第一,获荐21次;《水浒传》第二,18次;《三国演义》第三,15次;《西游记》第四,13次。毛泽东说过:“中国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谁就不算中国人。”(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07页)。相信不愿被开除国籍的国人,这三部小说都应该看过的。
毫无疑问,在艺术的伟大上,《红楼梦》无可争辩地高居榜首;但《红楼梦》有点贵族化与士人化,近乎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就普及化程度而言,《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似乎超过《红楼梦》,成为普通大众的社会历史教科书。进而言之,《水浒传》比《三国演义》更平民化,其着眼点不是统治者的政治权斗与军事角逐,而是更广泛的民众生活和社会矛盾,在这点上,它与《红楼梦》一样,都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然而,若论《水浒传》的思想倾向与价值观念,不仅复杂多歧,甚且颇有冲突抵牾处。即以贯穿始终的“替天行道”而论,统治阶级的主导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叛逆思想就割不断理还乱地杂拌纠葛在一起。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其道便由“天命所归”的天子所出;唯“天下无道”时,才企望有人挺身而出“替天行道”,拯百姓于水火,解黎民于倒悬。由此可见,“替天行道”尽管未必等同于革命思想,但至少为苦难民众保留了对无道统治进行武力批判的话语空间;但“替天行道”毕竟无法跳出“天命”的磁力场,不仅“天子昏昧”往往归咎于“奸臣弄权”,造反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