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域”到“旧疆”

温春来
导论 一 关于传统中国社会的整合问题 近年来,随着Fredric Barth、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等关于族群、民族的理论被引入中国史研究,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从血统、语言、文化等“客观”标准分析中华民族(或中国国族)形成的局限。在他们看来,并不存在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延续的国族实体,人们先被灌输一套虚构的国族认同后,才会相信他们自己属于一个统一的“国族”群体。清末民初,梁启超、康有为、章太炎等人为了政治需要,通过重新诠释黄帝、郑成功、文天祥等一系列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建构了一部前所未有的“民族历史”,为“四万万”人民建构了同源同祖的集体记忆,并将本来表达“忠节”等意涵的英雄(如岳飞)诠释为寄托“民族魂”的英雄,从而也就建构起了中国的国族。 民族国家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历史现象,上述研究说明,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中国的国族具有经由“想象”而形成的特点。但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因为它们未能回答:如果说中国国族仅仅是一种近代建构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可以成功建构出一个横跨近千万平方千米、覆盖数亿人口的国族共同体?为什么梁启超等人振臂一呼,应者便“闻风景从”,在数十年间就成功建构起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联系到“二战”后在非洲等地区建立的新兴民族国家内部族群之间未能和平共处,以致内战持续不断的例子,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 依笔者浅见,国族建构论的缺失可能在于对传统的过度割裂。近来已有学者在赞同中国国族与民族经由近代想象而形成观点的同时,指出必须要注意“创造”与“想象”之前的历史事实与相关历史记忆基础,以及各种社会权力关系和资源分享、竞争背景。本书则强调,早在国族主义兴起之前,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认同、经济等方面已经具有高度整合的一面,没有这个深刻的历史根源,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构并成功维持一个庞大的国族是难以想象的。美国…